返回顶部

千万富翁回遂宁当村支书 为扶贫筹资变卖首都房产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6 18:16: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岳海记者 赵权军  

图为拱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蒋乙嘉(正面)带头捐款1000元

一排排白墙、蓝屋顶的川中民居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拱市村的山坳间。硬化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村里文化室、卫生室、超市和体育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8月,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家乡面貌,千万富翁蒋乙嘉携带1600万余元家产返乡,不当“大老板”偏要当村支书,为村里修路架桥,改造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让老家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为给村里筹集扶贫发展资金,让村民有一处可休闲的公共建筑,蒋乙嘉不仅花光了千余万元积蓄,还毅然卖掉其在北京和长春的两处价值千万元的房产。如今,拱市村已成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村里各项重要建设被如火如荼地推进。村民搬进了新楼房,人均纯收入增至11076元,村民家家户户还买了小汽车。

蒋乙嘉书记合理安排人员车辆

无路无水:千万富翁辞工返乡带领乡亲修路打井

蒋乙嘉,1958年出生于蓬溪县拱市村一贫困农家小院。因为家里穷,蒋乙嘉幼时天天光着脚丫到处跑,身上的衣服全是补丁。穷人家孩子早懂事,12岁那年,蒋乙嘉励志要“长大后要改变家乡的面貌”。1978年,他参军入伍,1997年退伍复员回家,只身远赴北京拼搏。经其多年艰辛创业,终成身家千万的企业家。

2006年,蒋乙嘉返乡探亲适逢家乡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村里良田龟裂,大部分土地被撂荒,满目荒凉的景象让他心里难受。蒋乙嘉当即决定,要改变家乡面貌。次年8月,他带着多年积蓄回到穷乡僻壤的拱市村,出资200余万元带领村民修路。然而,项目开工初期就遭村民质疑,有村民因修路占用土地让蒋乙嘉赔偿…… 最终,经蒋乙嘉努力劝说,阐明修路好处渐渐赢得村民支持。

大约半年后,一条长2600米、宽4.5米,直通每户村民家的水泥路建好了,那些曾向蒋乙嘉索要赔偿的村民纷纷将钱退了回来。路修好后,蓬溪县政府以每公里14万元给蒋乙嘉补助。但他用这笔钱修建了21公里的水泥石梯,便于村民上山种地。此后,为方便农耕机械进入田地,蒋乙嘉带领村民在山坳坳里开凿出一条12公里的环山公路。

“拱市村最麻烦的事就是缺水。”2008年,蒋乙嘉邀请水利专家到村里勘察后,自己出资60万元挖了3口堰塘和扩建一口堰塘,还打出27口水井。2013年初,蓬溪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蒋乙嘉掏出100余万元存钱,在拱市村启动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在田间地头修建竹节堰和蓄水池,彻底解决村里人和牲畜用水,还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

无钱无产业:抓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实现村民增收

路通了,有了水,拱市村就能据此发展经济,村民也能分享发展带来的红利。当蒋乙嘉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后,提出了“三年打基础、四年强产业、五年建新村”的“345”发展目标,带领全村群众摘掉穷帽子。坚持统一土地流转、统一结构调整、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利益分配的“五个统一”方式发展兴业。

为发展村域经济和观光农业经济,蒋乙嘉邀请农技专家研究剖析该村的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随后,他根据专家的研究结果,以绿色水产养殖为主,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进培育支柱产业,积极探索稻田养鱼、养蟹实验,引进了高品质莲藕品种。壮大出口花卉数量、建立花卉出口基地和水产种苗基地100亩,带动建“长线高效产业与短线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集中成片区。

为统一整合村里的资源,蒋乙嘉组建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出口花卉种植、绿色水产养殖合作社,使农民变股民,村集体经济空心变实体,实现耕地质量大提升、交通大联网、水利大配套、产业大发展。目前,拱市村的核桃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仙桃300亩,柚子150亩,樱桃50亩,李子、梨、柑桔100亩,实现稻田生态养鱼200亩,种植高品质莲藕200亩。

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村民带来持续增收,该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5年来增长了3倍。2013年,拱市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7152元,增幅高于全县城镇居民增收水平。到2015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一跃到11076元。

与留守儿童拾掇白色垃圾

富翁生活:为发展村经济变卖在首都的房产

如今,拱市村村民家的旧宅院被改建一新,山坳里冒出一幢幢小洋楼。每户村民都购置了小车,一辆辆小车直通家门口。四层楼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是拱市村内最高大的川中风格的建筑。为方便村民生活,该栋四层大楼前有体育广场和观光鱼塘,底层是村支两委的办公室,还有医疗室和爱心超市。二楼设置了多媒体远程教育中心、党员活动室、书画长廊。

蒋乙嘉曾表示:“农村生活的许多困难,都来自于配套设施的缺乏。”为让家乡人有个方便既能办事,有一处休闲的地方,他耗资1000万元为村民修建这栋大楼。大楼的建设规格和设计样式,完全参照国内一线城市社区活动中心标准。大楼建成后,打牌赌博、酗酒的村民少了,大伙都到这里来看戏或休闲,拱市村淳朴的民风民俗被弘扬。

然而,在大楼建设初期,蒋乙嘉的积蓄已被花光了,村里的工程投入资金吃紧,此时要建1200亩桃产业基地急需用钱。为弥补资金缺口,蒋乙嘉咬咬牙返回北京,卖掉了在北京和长春的两处房产,并将资金继续投入拱市村。据悉,这两套房产价值约1000余万元。当蒋乙嘉被问及为何要卖房时,他总是笑呵呵的回道:“既然回家乡搞扶贫,就不能半途而废。”

在遂宁,虽然蒋乙嘉顶着千万富翁的头衔,但他住的房间不到30平方米,只是一个小单间。一盏台灯、一个床头柜和一张床,便是蒋乙嘉的全部家当。他在这个房间里住了10余年,也就在这间房里,他为拱市村谋划出“15年发展计划”。他计划用15年时间彻底改变拱市村面貌。他将15年的扶贫之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5年“打基础”,修路改善基础设施;第二个5年“布产业”,改善村里产业布局,引进优势产业;第三个5年,计划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业,吸引外地游客来此地旅游。

盛名之后:继续踏实工作服务人民群众

“从热血军人到下海商人,从装卸工人到经商老板,他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富裕后不忘本,带着千万家产回乡扶贫,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一名村民如是评价蒋乙嘉。在遂宁,蒋乙嘉已成为企业家带领村民致富的标杆和旗帜人物,更是拱市村人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新村的精神支柱。

蒋乙嘉为人踏实,不贪图享受安逸生活。更可贵的是他坚持富裕后不忘本,用行动带领乡亲们致富。如今,拱市村已成为一个富裕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结构已得到优化,村民的腰包也变得鼓鼓的。拱市村先后获得了蓬溪县第一批“小康村”、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点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光荣称号。

2016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蒋乙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这次获奖既是党和国家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舞,更是鞭策我始终保持勤劳踏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蒋乙嘉获奖后表示,“一个人富、一个村富了不能说明什么,要通过实践和努力让更多的农村和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今年蒋乙嘉59岁,已到快退休年纪。但蒋乙嘉不会放弃扶贫的工作,他还将继续努力,让更多贫困村脱贫。

为赞美和发扬蒋乙嘉的高尚情操,他的事迹被搬上荧幕,拍成电影《换个活法》在遂宁各大影院放映。当电影放映后,众多市民被蒋乙嘉的顽强品质、誓要改变家乡贫穷现状的精神折服。同时,他的故事也激励和鼓舞了更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与社会慈善人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拱市村村委会供图)(记者 赵权军)

(四川在线遂宁频道新闻热线:0825-2988219 微信爆料:川报遂宁)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